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黑料门-今日黑料-最新反差-全国已备案大模型超过300个,广东AI以场景撬创新
2025 年开年,DeepSeek 引发的人工智能浪潮正重构社会图景,多地政务系统、各领域头部企业密集宣布接入 DeepSeek 模型,AI 加速向全行业、日常化普及。技术普惠进程加速之际,治理挑战同步显现。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疑似发生数据泄露、模型幻觉率较高等问题共同指向智能时代的风险,AI 治理该如何持续推进?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 "AI 新治向 " 专题报道,捕捉 AI 治理的最新动向。
第四期,从生成式 AI 大模型备案(登记)情况,看国内 AI 大模型发展进程与特点。
凌晨两点,深圳一家外贸公司的的智能客服中心仍灯火通明。来自全球的咨询请求如潮水般涌入:日本用户询问智能家居设备故障,德国客户需要产品使用手册的多语言版本,南美用户发来模糊不清的产品图片求购配件。客服只需轻点键盘,生成式 AI 助手瞬间调取多国语言知识库,自动翻译问题、匹配历史案例库,并同步生成解决方案。
从 7X24H 的智能客服到参与图像设计的 AI 创作者,从执行指令的语音助手到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的 AI 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大模型备案制度的护航。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了国内生成式 AI 大模型已备案(登记)数据,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国内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进程与特点。
554个大模型已备案或登记
京沪粤领跑 AI 大模型竞赛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向公众提供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服务。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我国已先后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通过模型备案对生成式 AI 服务进行监管。" 模型备案 " 为大模型的技术发展、技术治理、服务规范、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保驾护航。
根据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 12 月份,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 2.49 亿人,占整体人口的 17.7%。意味着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通过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得以窥见一斑。
在网信部门公布的名单上,大模型划分为备案和登记两类。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区别。从使用对象方面,备案更偏向于对自研模型的管理,而登记则侧重于对外部服务接入的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把控。
在流程上,备案链条更长也更为严格,需要与属地网信办报备、企业内部自评估并调整优化,汇总相关内容后由属地网信办、国家网信办进行两级审核复审,通过后下发备案号。登记则相对简单,企业向属地网信办报备,填报备案材料上交属地网信办审查,形成属地审查意见,并完成公示上线备案即可。
备案制度护航 AI 有序发展。鹏城脑海大模型负责人表示,备案制度的实施规范了行业的服务标准,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健康发展;强化大模型安全性的监管,确保服务安全可靠性。
经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根据各地最新通告,截至 2025 年 3 月 19 日,我国已有 327 个生成式 AI 大模型通过备案、227 个生成式 AI 大模型完成登记。从地域布局来看,全国共有 23 个省份已经在备案上有所布局,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分别通过 105、66、39 个大模型备案。
43家广东企业多行业入局
粤式大模型落地辐射全国
《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 年行动计划》、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2025 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频谈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被称之为 " 人工智能 +" 场景落地的 " 最后一公里 ",在广东,越来越多大模型走进垂直领域,赋能千行百业。
鹏城实验室负责人表示,大模型备案的推进,推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垂直领域大模型,加速商业化进程。备案成功后,企业可以更快速地实现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加速 AI 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
截至目前广东已有 43 家企业的大模型完成备案(登记)。从行业分布看,整体呈现多行业入局,个别行业聚集的特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约为 6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分别超一成。
从落地结果看,广东 57 个已备案(登记)大模型中,将近一半是企业根据自身特定行业领域或业务场景打造,直接赋能业务提效。腾讯、华为、VIVO、OPPO、荣耀等企业均已积极入局。其中深圳荣耀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 4 个备案(登记)数位列第一。
备案制度也促进了大模型的应用速度。在广东,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服务本省,也在全国落地。清晨,天津港智能调度中心内,云从从容大模型驱动的 PortGPT 系统正实时处理着港区超 10 万路物联网传感器数据,作用于港口生产、物流服务、客户管理、客户服务、视频分析、办公辅助等六大应用场景。在福州,鹏城脑海大模型携手福州城投集团打造的 " 小福超体 " 大语言模型,为全国首个城市治理大语言模型,为城市服务提供帮助。
全国已备案327款大模型
前三月广东备案数居首位
和登记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备案流程更为严格。根据最新通告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 19 日,京沪粤浙苏五省份占榜 TOP5,比重接近全国总量的 80%。
在增长率方面,广东 2024 年通过备案数量是 2023 年的 3 倍,增速为 200%。根据已公开数据,今年前 3 个月,广东已通过备案数为全国第一。
在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上,2024 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2200 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专利方面,截至 2024 年 12 月,广东省人工智能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已超过 14 万件,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主体与人才储备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广东底气,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广东省的人工智能组织机构数量接近 28 万,占全国的 14.7%,居全国首位。2024 年广东省人工智能职称参评人员也超过 1000 人。
" 小田 " 助农 " 大瓦特 " 稳电
粤式大模型护航 AI+场景应用
备案制度为大模型安全 " 保驾护航 ",广东正以政策引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加速构建 " 人工智能 +" 产业生态。2024 年《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到 2027 年打造 500 个以上智能应用场景。政策驱动下,广东已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2024 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 2200 亿元,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数量中国第一。粤式大模型在其中筑牢技术底座,为 AI+ 场景应用护航。
在工业领域," 人工智能 +" 为提供广东新型工业化 " 加速度 "。以电力工业为例,如何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精准预测新能源发电功率,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挑战。正午光伏发电高峰时,电力供过于求易导致电网过载;而用电高峰期间,天气变化又会引发新能源供应波动。南方电网研发的 " 大瓦特模型 " 聚焦配用电环节,通过 AI 技术实现精细化调控。其超短期(15 分钟)功率预测准确率达 97.24%,24 小时内中短期预测准确率超 90%。高精度预测大幅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优化了电网资源配置效率。
在农业领域," 人工智能 +" 助力乡村振兴有 " 智慧 "。 在茂名,农业大模型 " 小田 " 为全国首个荔枝 AI 智能对话机器人 " 高智荔 " 提供技术底座。" 高智荔 " 解答农业问题,支持多模态交互,在育种、种植、以及气象服务等诸多农业实践环节发挥作用。2024 年,利用 " 高智荔 " 进行标准化生产的茂名荔枝出口额也实现了 11.1% 的增长,达到 7105.4 万元。
" 人工智能 +" 推动科研研究提质增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完成备案的 Eureka 学术大模型,驱动产生了论文阅读平台 ReadPaper 并在 2021 年正式推出。资源库收录近 2 亿篇论文、覆盖 2.7 亿作者及 3 万所高校机构,学科覆盖率达 99% 以上,属于全球领先地位。为欠发达地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工具支持,偏远地区用户占比达 18%,推动科研普惠。累计培训科研新人 50 万人次,助力人才培养。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张纯 张雨亭
采写:南都记者 孔令旖
设计:欧阳静 罗锐 林泳希 何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